我指的“有能力改变社会和语言”,更多的是想说语言是社会的产物,是随着社会变化而变化的,所以想制定权威的语言规范并落实,就需要相对应的社会权力,规范性词典也是语言权威的一种象征。
从你的例子来看,规范性词典一直标的ai,而民间读dai多,这不是说明至少在这个词上,规范性词典的编写者最终没能按照原有规则改变社会和语言,从而向自己改变不了的社会现实“妥协”了么。
(打引号是因为,规则本身也是先自然产生,后人为总结的,如果社会的自然规律没法逆转,那就应该顺着规律去总结新的规则)
另一个例子是荨(xún)麻疹和荨(qián)麻,植物荨麻的读音是正确原读音,而荨麻疹的荨则是典型的读半边。我个人猜测,这种现象是因为荨麻只分布在我国南部地区,而荨麻疹发病却与地域关系不大有关。北方的荨麻疹患者不了解荨麻,就自然会对这个生僻字读半边,而因为北方没有荨麻,所以平时也就不会单独读到荨麻一词。这导致规范中两个同源的词汇发音完全不同。但是由于义务教育通常并不会教到这个字,这个字本身也并不常用,所以让人不读半边的难度显然要比改词典大得多,最后也“妥协”而改音了。
另外,我就是个普通学生,不是出版业的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