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改版] 三民大辞典(手机版)0626




原版三民大词典,此论坛仅有图像格式,使用上有诸多不便。今有如下设想: 1改成文字格式。 2词头全部用汉语拼音标注,当更适应大陆学人。 3编排再做适当调整,更便于浏览查阅。 4转为词典格式。

举例如下:

一 篆 一

一(yī)

古文作弌。

1數名,數目的開始。近世公牘帳簿記數通作壹。‘阿拉伯’數字作1。參見壹字條②(5)。〈正字通〉「一二三畫少易混,古文一二三作弌弍式,俗用壹,字借用,非六書。」〈書•皋陶謨〉「兢兢業業,一日二日萬幾。」〈漢書•敘傳下〉「元元本本,數始於一。」

2純一。〈易•繫辭下〉「天下之動,貞夫一者也。」疏:「天下萬事之動,皆正乎純一也。」〈書•大禹謨〉「惟精惟一,允執厥中。」

3統括之辭。全都,一概的意思。<詩•邶風 北門》「王事適我,政事一埤益我。」〈荀子•勸學〉「一可以為法則。」注:「一,皆也。」

4全,整。〈禮記•雜記下〉「一國之人皆若狂,‘賜’未知其樂也。」〈史記•淮陰侯傳〉「一軍皆驚。」

5相同,一様。〈孟子•離婁下〉「先聖後聖,其揆一也。」〈 庄子•逍遙遊〉「能不龜手一也。」

6統一。〈孟子•梁惠王上〉「孰能一之?」〈杜牧 阿房宮賦〉「六王畢,四海一。」

7專一。〈禮記•禮運〉「欲一以窮之,舍禮何以哉?」疏:「一,謂專一。」荀子•勸學〉「用心一也。」

8一旦,一經。〈左傳•成二年〉「‘蔡’,'許’之君,一失其位,不得列於諸候。」〈崔膺•別佳人詩〉「‘嫦娥’一入月中去,‘巫峽’千秋空白雲。」

9初次,第一次。〈左傳•莊十年〉「一鼓作氣,再而衰,三而竭。」〈孟子•梁惠王下〉「‘湯’一征,自‘葛’始。」‘朱’注:「一征,初征也。」

10一次。〈禮記•中庸〉「人一能之,己百之。」〈左傳·僖五年〉「一之謂甚,其可再乎?」

11占居其中之一,或者,或許。〈左傳•昭五年〉「一臧一否。」〈孫子•謀攻〉「不知彼而知己,一勝一負。」

12均平。〈荀子•成相〉「事業聽上,莫得相使,一民力。」新唐書•薛仁貴傳》「徭賦均一。」

13用以指稱道,萬物的根本。〈說文〉「一,惟初太極,道立於一,造分天地,化成萬物。」〈老子•四二〉「道生一,一生二。」

14指稱一種重要的德性。

(1)指善。〈逸周書•命訓解〉「六方三述,其極一也,不知則不行。」注:「一者善之調也。」

(2)指仁。〈孟子•告子下)「三子者不同道,其趨一也。一者何也?曰:仁也。」

(3)指孝。〈呂氏春秋•孝行〉「夫執一術而百善至,百邪去。」注:「一術,孝術。」

(4)指誠。〈朱熹•中庸章句〉「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,所以行之者,一也。」注:「一者,誠也。」

15竞,乃。〈戰國策•齊策一〉「‘靖郭君’之於寡人一至此乎!」

16甚。〈莊子•大宗師》「故有无其實而得其名者乎?‘回’一怪之。」

17又,另。〈本草綱目•穀部•糵米〉「稻蘘,一名穀芽。」

18突然,一下。〈紅樓夢•二九〉「‘黛玉’將頭一扭。」

19語氣詞。用以加強語氣。也通作壹。〈文選·佚名•古詩十九首〉「上有絃歌聲,音響一何悲!」〈杜甫•石壕吏詩〉「吏呼一何怒,婦啼一何苦!」

20方言中或說一為獨。〈方言•十二〉「一,蜀也,南‘楚’謂之獨。」〈新方言•釋言〉「“方言”:「一,蜀也。」“廣雅”:「蜀,弌也。」“管子•形勢”曰:「抱蜀不言。」謂抱一也。蜀音市玉切,音小變則如束。‘福州’謂一為蜀,一尺、一丈、一百、一千,則云蜀尺、蜀丈、蜀百、蜀千,音皆如束。

21‘中國’古代樂譜中表示音階符號之一。相當於今樂譜中的Si(Ti)。也作乙。〈宋史•樂志十七〉「夾鐘、姑洗用一字,夷則、南呂用工字。」

22姓。見“萬姓統譜”。

一一 yīyī

1逐一。用於區別事物。〈韓非子•內儲說上〉「‘南郭’處士請為王吹竽,‘宣王’說之,廩食以數百人。‘宣王’死,‘湣王’立,好一一聽之,處士逃。」

一丁 yīdīng

1一個成年男子。〈白居易•新豐折臂翁詩〉「無何‘天寶’大徵兵,戶有三丁點一丁。」

2一個丁字。一說丁當作个。後稱不識字為不識一丁。〈舊唐書•張延賞傅〉「今天下無事,汝輩挽得兩石力弓,不如識一丁字。」按:‘宋’‘吳曾’“能改齋漫錄”引‘唐’‘寶苹,“唐書音訓”認為「不如識一丁字」的丁當作个。

3一枚釘子。引申為微小的東西。〈夢溪筆談四〉「一丁至微,未必能螫大木,自其性相制耳。」

一了 yīliǎo

(1)一向,本來。〈水滸傳•十五〉「那漢道:「我一了不說價,五貫足錢一桶,十貫一擔。」

(2)一次了結。參見一了百了條。

一二 yīèr

1計數的開始。〈荀子•非相》「欲知億萬,則審一二。」

2少數,少量。〈李商隱•安平公詩〉「如公之德世一二,豈得無淚如‘黃河’。」

3全體中的一小部分。

1 个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