偶然看到欧路词典的“AI解释”功能,用了一下,还不错。

建议少用,也算是个人主管感受,说点儿就事儿说事儿的吧。不知道楼主,见没见识过必应的每日链接里的,一堆ai生成的百科一类的东西,我是为了研究ai每天多少都看几眼。总的感觉,目前的ai水准,大概也就是一个小学4~5年级的人的语文水准,逻辑上总抓不住重点,而且,废话还特别多,特别啰嗦,标题倒是不缺吸引眼球的,但内容,绝大多少逻辑上跟标题对应不上。如果背单纯,过多的依赖文字层面的这些ai生成的话,估计,今后炼成了,也就是这样的水准。语言这东西说到底还是为了交流的,假设你是个英语母语的,你愿意和这样的说话逻辑上漏洞百出还废话一堆的人沟通不?这种事儿,感觉就是向武侠小说里的,当初周芷若,火地岛靠阴招弄来九阴真经,两种选择,要么规规矩矩走稳扎稳打的路子,正经八百的折腾点儿内功心法,起步的时候,可能比较慢,但越到后期,基本上进步神速的,算一日千里;另一种是起步比较神速,弄点儿三脚猫的本事,很快的成为个二流高手的,就会个九阴白骨爪。这种事儿,纯粹看个人选择。另外,再举个例子,某人,20多年前,在Intel做公司的项目,知道印度阿三吧,你任何一个中国人都可以埋汰人家印度阿三的英语口音,但他妈的赶上啥饭局或者需要交流的内部会议啥的,美国人自然而然的和印度人坐一块去了,因为啥?可能人家三个口音不地道,但人家的思想,思维文化这块,毕竟让英国人殖民了那么多年,美国也是和英国算同源,内在的思维层面共性多,很多事儿,能想到一起去,沟通起来也顺畅。毕竟一些同源的东西,想表达起来,看的还是文化的内核。这方面,不建议文字层面,以ai目前的水准过多的让ai摄入,但图片上,不构成文字干扰的,可以考虑,这也是我目前打算折腾的事儿,就是受限于自己的垃圾二手机,实在,很多事儿没法张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