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个繁体版相当糟糕,编辑根本没有认真校对。我把文本导出,随便翻了一下,不少简繁转换容易出错的地方都出错了,而没能发现的错误估计还有不少。手头没有纸本,不确定原书是什么样子。
茸:胎發 vs 胎髮
拮:拮據 vs 拮据
嫗:鄧鬱 vs 鄧郁
躓:鐘會 vs 鍾會
炮:桂姜 vs 桂薑
駘:輕松 vs 輕鬆
鼻:酸咸 vs 酸鹹
妍:貌丑 vs 貌醜
闈:歲雲暮 vs 歲云暮
黜:將御諸侯之師 vs 將禦諸侯之師
这个繁体版相当糟糕,编辑根本没有认真校对。我把文本导出,随便翻了一下,不少简繁转换容易出错的地方都出错了,而没能发现的错误估计还有不少。手头没有纸本,不确定原书是什么样子。
茸:胎發 vs 胎髮
拮:拮據 vs 拮据
嫗:鄧鬱 vs 鄧郁
躓:鐘會 vs 鍾會
炮:桂姜 vs 桂薑
駘:輕松 vs 輕鬆
鼻:酸咸 vs 酸鹹
妍:貌丑 vs 貌醜
闈:歲雲暮 vs 歲云暮
黜:將御諸侯之師 vs 將禦諸侯之師
至少这两处低级错误都来自纸质书。查了第4版以及1998年版繁体字本纸质书的扫描件,这里都是一样的错误。
感谢指正。
我把源码共享出来,希望大家一起找bug。
不知大家用不用github?
确实来自原书。
五十年代制定的简体字方案,似乎并没有考虑到所谓繁简转换问题,这个方案本身就有很多考虑不周之处。在繁简对应问题上,即使是一些专门的语言学家也搞不清楚或者说存在争议,何况一般人!既然已经使用这套简体字方案,那么就要有“容错”的态度,即使有些字转换错了,但读者都能明白本来是啥意思,也就是了。我的观点是:文字本来没有所谓对错,只有“规范”问题。现在的情况下,只能改变人为制定的“规范”。至于真正的古籍,更可以发现古人根本没有什么“规范”,用现在的“规范”来衡量古籍,到处是错。原来是什么文字就是什么文字,本来也没有必要“规范”。
在生存困难的2025年,感谢楼主这种大善人
常用的「媳」字居然沒收入,簡體第五版也沒有。原書就落了嗎?
查看:00凡例
受教了,谢谢!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