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大您辛苦了!祝您新春快乐!
新年快樂!
新年快乐!!!
这个内容有误吗?
词条:瘝
嗯,不應當重複。
您好,我请教一个问题,“冂”和“冖”。看意思应该不是一个字,但是好多注解当中都把他们混为一个字了,这两字到底是不是一个字呢?如“冖”的解释中“凡冂之屬皆从冂”,应该是“凡冖之屬皆从冖”,这个段注本是对的,其它的都是用的“冂”形,而解释的都是“冖”字的意思,在您的《説文》和《廣韻》中,是合并的,查“冂”出“冖”的解释(图1),《廣韻》中查“冖”也出“冂”的解释(图),查“冂”应该出“𫡃”的解释才合理(图3),不知道,我说的对不,望大神明鉴。
“冖”字条,应该以段注本为正。“凡冖之屬皆从冖”不是“冂”字条的“凡冂之屬皆从冂”。
2.25更新,修了“冋”字條和些錯失。
@ 韩小四
拿草頭“艹”爲例,它出現在《玉篇》《廣韻》及《康熙》的釋文都作“” ,而不“艹”。如:
同樣,《廣韻》的“冖”也是“大寫”作“冂”。宋、元刻本《玉篇》同:
這樣也準確代表《說文》篆文“从一下垂”到底的形狀。
像“𠔼”、“高”、“斆”字,《說文》都解爲“从冂”,段注本也如此,這冂就是冖,不是𫡃。mdx對原文忠實,刻本用字習慣與當代不同,各個時代有他自己的標準。語境也值得注意,就“𠔼”形,解釋用“冂”很自然。
關於一對多的問題,“𫡃”下二徐曰“林外謂之冂”、“冋,古文冂”,可見也習慣把“𫡃”隸作“冂”,與“冖”相混。這種撞形狀況不奇怪,但這“冖/𫡃”相混的案子較特殊,涉及到分辨“𠕪”、“鼏”條的問題,詳見段玉裁對“”
字的說明,講得精彩,值得看。
(“𫡃”形,除了《汗簡》,字書、韻書不記載,所以《大字典》也沒收,引起“𪔃”字條失真,紙書引段玉裁曰“从鼎,冂聲”,段注本實作“”。電子版我之前糾正,因為Unicode標準字只有蓋頭“𫡃”,所以當時就添上這個形。)
附言:在段注本,“𫡃”作“”,是大寫的,猶冖作冂。
好的,收到,我也是查这个字时有点迷惑,所以请教一下
但是用这个冂字,搜索词典,王力和汉语大字典都是,读jiōng的解释,邑外谓之郊的那个。输入“冖”才会出现mì的解释。感觉不统一了
冖和冂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字啊,当然不能混为一谈。建议参考甲骨或金石字典,二者区别明显。
是不同,但是,字书上,多是用的“冂”的形而言“冖”的意思,也就是说,M大的《说文》就是搜“冂”和“冖”都会出同一个解释,而最早的好多字书,都是用的“冂”形,也就是说我的看法是应该把“ 説文:‘冂(𫡃),邑外謂之郊,郊外謂之野,野外謂之林,林外謂之冂。’也就是这个解释加入。个人看法
也算是明白了,果然如此,感谢仁兄解释
那它們講得不全面,或是不針對《說文》而言。在三本《說文》,“冂”是模棱兩可的字形,有時指“冖”,有時指“𫡃”,用法不一。例如,“內”字下,段玉裁曰:
二字並列,明顯這“冂”指“冖”。這用法有來曆,《玉篇》《廣韻》有這用法,段玉裁常常跟二書對話,因爲他們更接近古人的認知,即使最後否定前者的說法,必須跟他們對話。《說文》雖然是漢代作品,大徐版、小徐版是宋代的,《說文》通過宋刻本傳下來,我們讀《說文》不得不與唐宋所繼承的認知有對話。
回頭講一下這mdx的來歷,初版數據由“白雲深處人家”整理,WFG兄接著繼續修理。初版的代表字(字條最上面的字目)是根據《大字典》定的。因而當初的“冋”字條以“冂”爲代表字;換言之,《大字典》把《說文》的解釋歸於“冂”字條。我特意把《說文》mdx的字頭改成“𫡃”,一則爲了配合段注本(二徐不提起“𫡃”!),二則要避開用“冂”因爲此形引起疑惑。
我改了不少mdx字頭,除了像“𫡃”的特別情況以外,我大多按照《玉篇》《廣韻》來選定代表字。今日電腦漢字有“GB國標”定官方字形,可以說《廣韻》是宋代的“國標”,其中的通行字更接近二徐對“標準字”的理解。所以這mdx跟以《大字典》爲準的初版數據有差距。我這做法追求一種曆史感。
收到,谢谢M大耐心解说,不知道M大看那个数字化说文解字不,那个也挺不错的。
沒翻過,您有什麼心得?
您客气了,我对文字方面根本不懂,我就读了个小学五年级,看点医学类书籍书全凭字典呢,我是听别人说这网站挺好,没权限也能看,以为您也知道呢!感谢您分享的辞典https://szsw.bnu.edu.cn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