䢭(辶羨) 48AD 4149 #2 䢭《説文》:“䢭,遮䢭也。从辵,羨聲。”
yàn《廣韻》予線切,去線云。又以然切,似面切。元部。遮䢭。《説文‧辵部》:“䢭,遮䢭也。”段玉裁注:“此當是‘䢭,遮也’之倒,刪複字之僅存者。”徐灝箋:“遮䢭葢古語。”嚴章福校議議:“余謂遮䢭連文,恐古有是語。上文遮下疑當作‘遮,䢭遏也’。”《集韻‧㒨韻》:“䢭,一曰遮遏。”
移。《廣韻‧線韻》:“䢭,移也。”
行貌。《廣韻‧仙韻》:“䢭,行皃。”
䥅 4945 4552 #5 䥅同“琴”。《玉篇‧琴部》:“䥅”,“琴”的古文。
䥒T 4952 4580 #11 䥒jiàng《字彙補》巨兩切。铅属。《通志‧六書略二》:“䥒,鉛屬。”
䱁x2 4C41 4990 #23 䱁qiáo《字彙》祈姚切。鱼名。鱎。也称“陽鱎”,即鲌鱼。《字彙‧魚部》:“䱁,魚名。一名陽喬。”《正字通‧魚部》:“䱁,陽鱎也。《荀子》:‘鯈䱁者,浮陽之魚……’註:‘魚好浮水上就陽也。一名陽鱎。’”參見“鱎”。
䴟x2 4D1F 5043 #5 䴟huán《廣韻》胡官切,平桓匣。鹿一岁名。《玉篇‧鹿部》:“䴟,鹿一歲。”一说鹿三岁名。《集韻‧桓韻》:“䴟,鹿三歲也。”
䶑G 4D91 5097 #16 䶑同“嚏”。《玉篇‧鼻部》:“䶑,本作嚏。”
䶬x2 4DAC 5122 #3 䶬《説文》:“䶬(旧字形作‘䶬’),龍耆脊上䶬䶬。从龍,幵聲。”
jiān《廣韻》古賢切,平先見。又魚列切。元部。龙(背)脊上的耆。《説文‧龍部》:“䶬,龍耆脊上䶬䶬。”段玉裁注:“耆者,老也。老則脊隆,故凡脊曰耆。或作鬐,因馬鬣為此字也。龍,魚之脊上出者如馬鬣然……渾言之,耆即脊;析言耆在脊上。”《集韻‧㒨韻》:“䶬,龍背堅骨。”《集韻‧屑韻》:“䶬,龍鬐。”
䶿(飠儿) 4DBF 4730 #7 䶿同“𩚚(𩚬)”。《新修龍龕手鑑‧食部》:“䶿,飽聲。”《字彙補‧食部》:“䶿,同𩚚。”
紁T 7D01 3588 #3 紁chà《玉篇》初訝切。同“衩”。衣服两旁所开的缝。《篇海類編‧衣服類‧糸部》:“紁,衣襠也。”《正字通‧糸部》:“紁,衣襠,通作衩。”
羐pua 7F90 3410 #11 羐同“羑”。《正字通‧羊部》:“羐,俗作羑。”
翶pua 7FF6 3578 #2 翶同“翱”。《集韻‧豪韻》:“翶,牛刀切。《説文》:‘翶翔也。’”
蘤 8624 3533 #5 蘤同“花”。《廣雅‧釋草》:“蘤,華也。”王念孫疏證:“《後漢書‧張衡傳》云:‘百卉含蘤。’李賢注引張氏《字詁》云:‘蘤,古花字也。’……蘤字从艸,从白,為聲,古音為如化,故花字從化聲而古作蘤。”南朝齊王儉《春詩》:“輕風摇雜蘤,細雨亂叢枝。”唐王勃《採蓮賦》:“紅葩絳蘤,電爍千里。”
詾 8A7E 4228 #4 詾《説文》:“詾,説也。从言,匈聲。訩,或省。𧧗,詾或从兇。”段玉裁本作“訟也”,注云:“訟各本譌作説。今依《篇》、《韻》及《六書故》所據唐本正。”
xiōng《廣韻》許拱切,上腫曉。又《集韻》許容切。東部。众口纷喧,争论是非。《説文‧言部》:“詾,訟也。”《集韻‧腫部》:“詾,衆言。”宋龔夬《請檢尋文及甫究問獄案牘》:“積陰踰時,中外詾懼。”
盈。《集韻‧鍾韻》:“詾,盈也。”
恐吓。《廣韻‧腫韻》:“詾,嚇也。”清高紹陳《永清庚年記略》:“伊等技窮,知詾余不慟,乃赴南關質庫。”
同“凶”。《冀州從事張表碑》:“糾剔荷𠈸,抵拂頑詾。”
謽T 8B3D 4279 #5 謽jiàng《集韻》巨兩切,上養羣。言语倔强。《集韻‧養韻》:“謽,詞不屈也。”明李實《蜀語》:“詞不屈曰謽”
賩 8CE9 3892 #2 賩同“賨”。《廣雅‧釋詁二》:“賩,税也。”王念孫疏證:“賨與賩同。”《集韻‧冬韻》:“賨,亦書作賩。”
賹 8CF9 3896 #20 賹yì同“鎰”。量词。古代重量单位,合二十两,或二十四两。清秦寶瓉《遺篋録‧圜灋錢類》:“益加貝為賹。予意當轉釋為鎰。鎰从金而此从貝者,㠯上古通用之貨皆貝,故賞賜賚贈貨賄財賦等字無不从貝。此為記數之字,固宜从貝也。”
ài《廣韻》烏懈切,去卦影。记人;记物。《廣韻‧卦韻》:“賹,記人物。”《集韻‧卦韻》:“賹,記物也。”
輨 8F28 3777 #17 輨《説文》:“輨,轂端沓也。从車,官聲。”段玉裁注本作“轂耑錔也”。
guǎn《廣韻》古滿切,上緩見。元部。包裹在车毂上的金属套,截管状圆环形,或作六角形。也称为“軑”、“鍊𨬍”。《説文‧車部》:“輨,轂耑錔也。”段玉裁注:“錔者,以金有所冒也。轂孔之裏轂以金裏之曰釭,轂孔之外以金表之曰輨。”《方言》卷九:“關之東西曰輨,南楚曰軑,趙、魏之間曰鍊𨬍。”錢繹箋疏:“輨之言管也。以鐵為管,約轂外兩端,以金冒之曰輨。”《急就篇》:“輻轂輨轄輮䡻䡦。”顔師古注:“輨,轂端之鐵也。”《大方等大集經》卷十七:“復次乘者……以堅固淳至畢竟為輨轄釘鑷,以善成就諸禪解脱三昧為轅。”
郻x2 90FB 4033 #10 郻qiāo《廣韻》苦幺切,平蕭溪。古县名。《廣韻‧蕭韻》:“郻,縣名。在鉅鹿郡。”《漢書‧地理志上》:“(鉅鹿郡)縣二十:鉅鹿……貰,郻。”按:王筠《説文句讀‧邑部》:“《地理志》鉅鹿郡郻縣,豫章郡鄡陽縣。二字有異,《玉篇》、《廣韻》同,郡國竝作‘鄡’。意許君當分收‘郻’、‘鄡’,後人乃合為一耳。”
酃 9143 4056 #13 酃《説文》:“酃,長沙縣。从邑,霝聲。”
líng《廣韻》郎丁切,平青來。又《集韻》郎鼎切。耕部。古县名。汉置。晋废。故城在今湖南省衡阳市。《説文‧邑部》:“酃,長沙縣。”段玉裁注:“酃,今湖南衡州府治衡陽縣府東二十五里有故酃縣城是也。”《漢書‧地理志》:“(舂水)北至酃入湖。”《三國志‧吴志‧吕蒙傳》:“近者破樊本屯,救酃。”南宋嘉定四年析茶陵县地置酃县。清属湖南省衡州府。民国初属湖南省衡阳道。1994年改名炎陵县。《宋史‧地理志四》:“嘉定四年,析康樂、雲陽、常平三鄉置酃縣。亦嘗隸衡州。縣一:酃”《清一統志‧湖南統部‧衡州府》:“宋嘉定四年析置酃縣,屬茶陵軍。元屬衡州路,明屬衡州府,本朝因之。”
古湖名。又名零湖。在今湖南省衡阳市东。《六書故‧工事二》:“漢長沙有酃縣,今為衡州衡陽縣。有酃湖,其水為酒而美。”《續漢書‧郡國志四》:“長沙郡酃縣”南朝梁劉昭注:“《荊州記》云:‘有酃湖,周迴三里。取湖水為酒,酒極甘美。’”清洪亮吉《乾隆府廳州縣圖志‧湖南布政司‧長沙府》:“酃湖在縣(酃縣)東,水可釀酒名酃緑酒……今作零湖,與耒水通,可溉田百畝。”
酒名。也作“醽”。清朱駿聲《説文通訓定聲‧鼎部》:“《湘州記》:‘湘州臨水縣有酃湖。取水為酒,美,名曰酃酒。’《吴都賦》:‘飛輕軒而酌緑醽’,字變作醽。”晋潘岳《笙賦》:“披黄包以授甘,傾縹瓷以酌酃。”南朝梁朱异《請改郊祀儀注》:“初獻清酒,次酃,終醁,禮畢。”《水經注‧耒水》:“醖於山下名曰程酒,獻同酃也。”
姓。《萬姓統譜‧青韻》:“酃,見《姓苑》。”
鎫pua 93AB 4568 #7 鎫同“錽”。《篇海類編‧珍寶類‧金部》:“鎫,同錽。”
頥x2 9825 4663 #4 頥同“頤”。《字彙‧頁部》:“頥”,“頤”的俗字。《文選‧班固〈典引〉》:“匿亡回而不泯,微胡瑣而不頥。”李善注:“頥,養也。”唐蘇頲《陳倉别隴州司户李維深》:“京國自攜手,同途欣解頥。”清王士禛《瓜步晚望》:“支頥獨眺江南㟁,龍虎鎖沉悵等閒。”
餋 990B 4744 #2 餋juàn《集韻》古倦切,去線見。祭祀。《廣雅‧釋天》:“餋,祭也。”《集韻‧綫韻》:“餋,常山謂祭為餋。”
鰦 9C26 5014 #7 鰦zī《廣韻》子之切,平之精。之部。鱼名。鰦鱼,又名“黑鰦”。《爾雅‧釋魚》:“鮂,黑鰦。”郭璞注:“即白鯈魚。”《玉篇‧魚部》:“鰦,黑鰦也。”《六書故‧動物四》:“鰦,按:今生鹹淡水中者,長不過尺,摶身椎首而肥,俗謂之鰦,海亦有之。”明屠本畯《閩中海錯疏》卷中:“鰦,頭微而小扁。”
鴧T 9D27 4930 #3 鴧同“鴪(鴥)”。《集韻‧術韻》:“鴧,《説文》:‘鸇飛皃。’”按:《説文‧鳥部》作“鴥”。《吕氏春秋‧貴卒》:“趙氏攻中山,中山之人多力者曰吾丘鴧,衣鐵甲,操鐵杖以戰。”畢沅校:“鴧當即鴥之或體,《集韻》音戎用切,從宂得鳬,未必然也。”
鶑 9D91 4949 #13 鶑同“鶯”。
麉x2 9E89 5043 #7 麉《説文》:“麉,鹿之絶有力者。从鹿,幵聲。”段玉裁注:“今《爾雅》作𪊑。”
jiān《廣韻》古賢切,平先見。又苦堅切。元部。古书中称力气极大的鹿。《説文‧鹿部》:“麉,鹿之絶有力者。”
䋰T 42F0 3639 #4 䋰《説文》:“䋰,約也。从糸,具聲。”
jú《廣韻》居玉切,入燭見。屋部。约束;拘束。《説文‧糸部》“䋰,約也。”朱駿聲通訓定聲:“䋰之言拘也。”
连。《玉篇‧糸部》:“䋰,連也。”
缠。《玉篇‧糸部》:“䋰,纏也。”
䒘 4498 3385 #1 䒘同“荾”。《玉篇‧艸部》:“䒘,同荾。”
䒳G 44B3 3423 #5 䒳同“朶(朵)”。《集韻‧果韻》:“朶,《説文》:‘樹木垂朶朶也。’或作朵,亦从艸。”
䒻T 44BB 3416 #1 䒻qǐ《集韻》口巳切,上止溪。药草名。《集韻‧止韻》:“䒻,藥艸,可治金痬。”按:《本草綱目‧草部》引陶弘景《名醫别錄》:“䒻草,味辛,無毒,主傷金瘡。”
䕄T 4544 3490 #3 䕄zhēnɡ《廣韻》煑仍切,平蒸章。肉酱。《廣韻‧蒸韻》:“䕄,葅也。”
䕈G 4548 3521 #11 䕈xiè《廣韻》蘇協切,入帖心。又《集韻》達協切。草名。《廣韻‧怗韻》:“䕈,草名。”
同“屟(屧)”。古代鞋的木底。《集韻‧怗韻》:“屟,《説文》:‘履中薦也。’或作䕈。”
䕥pua 4565 3541 #3 䕥同“苨”。《佩觿‧上聲入聲相對》:“䕥,古文苨字。艸名。”
䘠x2 4620 3280 #13 䘠“袚”的讹字。《正字通‧衣部》:“䘠,袚字之譌。”
䚰x2 46B0 4195 #11 䚰pǐ《集韻》普弭切,上紙滂。同“䚹”。言具。《集韻‧紙韻》:“䚹,言具也。或省。”
é同“訛”。《正字通‧言部》:“䚰,訛字省文。”
䜇T 4707 4278 #3 䜇ɡǔn《集韻》古本切,上混見。语不明。《集韻‧混韻》:“䜇,語不明。”
ɡùn《集韻》古困切,去慁見。同“謴”。玩弄人。《集韻‧圂韻》:“謴。翫人。或从袞。”
䜜T 471C 4292 #12 䜜wèi《廣韻》以睡切,去寘以。恨言。《玉篇‧言部》:“䜜,恨言也。”《廣韻‧寘韻》:“䜜,恨也。”
䝈 4748 3849 #4 䝈é《集韻》乙革切,入麥影。錫部。大猪。《爾雅‧釋畜》:“彘五尺為䝈。”郭璞注:“《尸子》曰:‘大豕為䝈,五尺。’今漁陽呼豬大者為䝈。”又《釋獸》:“豕,絶有力,䝈。”郭璞注:“即豕高五尺者。”
䟢T 47E2 3940 #2 䟢同“跈”。《篇海類編‧身體類‧足部》:“跈,或作䟢。”《正字通‧足部》:“䟢,俗跈字,與《走部》趁作趂同。”
䡞T 485E 3774 #3 䡞《説文》:“䡞,直轅車䡽也。从車,具聲。”
jù《廣韻》居玉切,入燭見。侯部。古时大车直辕上缠绕的皮革。《説文‧車部》:“䡞,直轅車䡽也。”朱駿聲通訓定聲:“小車曲轅之縛曰𩎈,大車直轅之縛曰䡞。”
直辕车。五代徐鍇《説文繫傳‧車部》:“䡞,臣鍇曰:載物之車。”
土轝。也作“挶”。《古今韻會舉要‧燭韻》:“䡞,土轝也。通作挶。”
䡹T 4879 3798 #11 䡹同“輊”。《玉篇‧車部》:“䡹,車重”。《集韻‧至韻》:“𨎌,《説文》:‘抵也。’或作輊、䡹。”《文選‧潘岳〈射雉賦〉》:“如䡹如軒,不高不埤。”李善注:“《毛詩》曰:‘如輊如軒。’輊與䡹同。”唐杜甫《有事於南郊賦》:“吹堪輿以軒䡹,搶寒暑以前却。”仇兆鰲注:“䡹,一作輊。”
䢈G 4888 3847 #12 䢈《説文》:“䢈,日月合宿从(為)辰。从會,从辰,辰亦聲。”段玉裁本作:“䢈,日月合宿為䢈。从會,从辰,會亦聲。”并注:“䢈,各本作‘為辰’,今依《廣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類篇》訂……攷《廣韻》十四泰有‘䢈’,音黄外切,十七真無‘䢈’字,是可證《説文》本作‘會亦聲’也。”
chén(又读 huì)《廣韻》黄外切,去泰匣。又《集韻》丞真切。諄部。日月合宿。也作“辰”。《説文‧會部》:“䢈,日月合宿為䢈。”王筠句讀:“宿,二十八宿。䢈,謂十二次也。《左傳》‘日月之會是謂辰’,則但作辰。”《玉篇‧會部》:“䢈,日月會也。今作辰。又音會。”
䢕x2 4895 4081 #10 䢕xù《集韻》休必切,入質曉。众走貌。《集韻‧質韻》:“䢕,衆走皃。”《篇海類編‧人事類‧辵部》:“䢕,音旭。衆走也。”
鶴 FA2D 4967 #10 鶴同“鶴”。《集韻‧鐸韻》:“鶴,曷各切。鳥名。《説文》:‘鳴九皋,聲聞于天。’”
滋K FA99 1829 #5 滋xuán《廣韻》胡涓切,平先匣。真部。同“玆”。浊;黑。《玉篇‧玄部》:“玆,濁也,黑也。或作滋。”《左傳‧哀公八年》:“武城人或有因於吴竟田焉,拘鄭人之漚菅者,曰:‘何故使吾水滋?’”杜預注:“滋,濁也。”陸德明釋文:“滋音玄,本亦作玆,子絲反。《字林》云:‘黑也。’”黄焯彙校:“宋本及何校本、臧校本滋玆互易,是也。”按:《説文‧玄部》:“玆,黑也。从二玄。《春秋傳》曰:‘何故使吾水玆?’”段玉裁注:“按《左傳》曰‘何故使吾水玆’釋文曰:‘……本亦作滋。子絲反。’此俗加水作滋,因誤認為滋益字而入之‘之韻’也。《艸部》茲从絲省聲……而玆滋字衹當音懸。”
𠅙T 20159 0316 #2 𠅙同“亮”。《宋元以來俗字譜》:“亮”,《古今雜劇》、《目連記》作“𠅙”。
𠅨FS 20168 0317 #3 𠅨同“𠅬”。明謝肇淛《五雜組‧事部一》:“吴孫休為四子作名字,皆取難犯……𠅬(褒),字曰㷏(擁)。”按:《廣韻‧豪韻》作“𠅬”。
𠆉x2 20189 0322 #4 𠆉同“棄”。《説文‧𠦒部》:“𠆉,籒文棄。”
𠇄x2 201C4 0120 #2 𠇄同“笑”。《字彙‧八部》:“𠇄,與笑同。”《漢書‧薛宣傳》:“設酒肴,請鄰里,壹𠇄相樂,斯亦可矣。”顔師古注:“𠇄,古笑字也。”宋梅堯臣《詠懷》之二:“彼何滑稽生,仰天獨𠇄齊。”
𠇵pua 201F5 0165 #2 𠇵dàn《改併四聲篇海》引《俗字背篇》徒感切。同“𠆶”。《改併四聲篇海‧人部》引《俗字背篇》:“𠇵,見《詩》也。”《直音篇‧人部》:“𠇵,同“𠆶”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