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一直没搞懂这种用法,什么叫「用的XXXX」?「的」是这样用的吗?
应该是「用了XXX」比较合适吧?还是我哪里疏忽了?
我用的(是)Fineweb,没毛病。
「你昨天看电影了吗?
看了,我看的战狼。你前两天朋友圈不也说自己看电影了?
对,但我看的不是战狼,我看的哪吒。」
北方人讲普通话这么说很常见。
感谢指教,第一次听到这种用法。口语上讲无所谓,文字要沟通,而且是给各地读中文的人看,还是采用标准说法才好。
这就是地道的口语表达
“你怎么来的?”“我坐的地铁”
“你午餐吃的什么。”“我点的外卖。”
在我看来,两句的「的」并没有必要,不用反而更清爽:
“你怎么来的?”“我坐地铁”
“你午餐吃什么?”“我点外卖。”
“我坐地铁”“我点外卖。”描述的动作本身。
“我坐的地铁”“我点的外卖。”强调的是内容。
用处不同
例如:
“刚才你看的是哪本书?”“我看红色那本书。”
这种说法明显不对,应该是:
“刚才你看的是哪本书?”“我看的红色那本书。”
你这是从学术分析的角度去细分,但在真实生活上根本没差别,用个反例就明白了:
A: “你怎么来的?”
B: “我坐地铁。”
A: “我问你交通工具的内容,你跟我说「动作本身」干什么?”(请问这人是不是在找麻烦?)
A: “你午餐吃什么?
B: “我点外卖。”
A: “我问你吃的内容,你跟我说「动作本身」干什么?”(请问这人是不是在找麻烦?)
从上述可见,在真实生活的对话,根本不会有这种细分,既然不会分得这么细,那我宁可选择清楚明白,大家都听得懂的表达。
“刚才你看的是哪本书?”
“红色那本。” (这才是最正常的回应。)
我说的是,这两种结构不同,用处不同。没说完全不能混用,是有时不能混用。
也不是要在这两种表达之外,再找出一种更贴切的。
在我看来,这两种结构表达的可说是同一种意思,我选大家都看得懂的。
你的普通话明显是南方的地方普通话,语法跟标准普通话差不少。
A: “你怎么来的?”
B: “我坐地铁。”
A: “你午餐吃什么?
B: “我点外卖。”
我可以保证,北方人不会这么说话。下面才是北方人讲的口语
A: “你怎么来的?”
B: “我坐的地铁。”
A: “你午餐吃什么?
B: “我点的外卖。”
「我坐地铁」跟「我点外卖」根本不能用在这种情境下。
我坐地铁是我要坐地铁,但还没坐。
你怎么回家?我坐地铁(回家)
我点外卖是我还没点,我要点外卖。
你中午怎么吃饭?我点外卖。
现实中有人像B那样回答我的问题,我是肯定会怀疑这个人的汉语水平的。当然,一些方言影响下可能有和标准不同的语法,他们可能能接受。但我会非常奇怪,如果是学汉语的老外,我会立即纠正他。
A: “你怎么来的?”
B: “我坐地铁。”
A: “你午餐吃什么?
B: “我点外卖。
这明显不一样呀
在这样的情境下:
「我坐地铁」就是「我是坐地铁来的」。
「我点外卖」就是「我点了外卖」。
在真实对话中,我想大家都听得懂。
我觉得,相较之下,把「的是」简略成「的」,可能更多人听不懂,至少北方以外的人都不懂,更别说海外华人或学中文的外国人了。
“你怎么来的?”
“你午餐吃什么?
问的都是内容,问话者关心的是:
你的交通工具是什么
你的午餐吃的是什么食物
而
“我坐地铁。”
“我点外卖。
回答的是两个动作,虽然能猜出意思
但是逻辑不通:
问的是“什么”,答的却是“做了什么”
硬要这样讲的话,你原本说「我点的外卖」,听者也是不晓得你实际上到底是吃什么。
你们为什么不把你们所在的城市名字说出来,大胆说出来,我们大家好根据当地的方言和标准的普通话来进行判断。
对啊,岔题了。那先这样了,总之我了解这种用法就是「的是」简略成「的」,虽然我个人不偏好,但也不能勉强,以后看到了,我自己脑补一个「是」就好了 。
我觉得 Hannibal 说的比较准,A: “你怎么来的?”——“我坐地铁”,“我坐的地铁”,是可以混用的,因为“怎么来的”已经表明了是问过去的事,此处无歧义。但在A: “你午餐吃什么?”这句话里,回答 “我点外卖。”“我点的外卖。”有微妙的区分,第一个回答表明计划,而第二个描述已发生的行为,并不能替代混用。